布拉氏酵母菌對NAFLD小鼠肝臟Egr-1表達及腸黏膜機械屏障作用的初步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西方飲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小鼠模型,觀察血清內毒素水平,肝臟早期生長反應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1, Egr-1)、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表達及腸黏膜機械屏障變化情況,進而探討布拉氏酵母菌干預后的影響,初步探討該藥物對NAFLD的療效以及相關作用機制。

2、>  方法:
  將30只6-8周齡的清潔級雄性C57BL/6小鼠適應性喂養(yǎng)1周后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CG,n=12)和模型組(MG,n=18)。正常對照組給予正常對照飲食(AIN93M對照飼料+正常飲用水)喂養(yǎng),模型組給予西方飲食(高脂飼料+高糖飲用水)喂養(yǎng)。于喂養(yǎng)的24周末隨機處死各組6只小鼠,留取相應標本,并進行肝臟HE染色,病理改變證實NAFLD小鼠模型成功。自第25周起,將模型組剩余12只小鼠隨機分為布

3、拉氏酵母菌灌胃組(TB,n=6)和模型灌胃對照組(TD,n=6),繼續(xù)西方飲食喂養(yǎng)。正常對照組剩余6只小鼠為正常灌胃對照組(NG,n=6),繼續(xù)給予正常對照飲食。TB組給予布拉氏酵母菌(5.98×108 CFU/kg/day)灌胃, TD組及NG組同時開始給予布拉氏酵母菌相應輔料果糖(284mg/kg/day)+乳糖(19mg/kg/day)溶于蒸餾水中灌胃,每日灌胃1次,共6周,6周后處死全部小鼠,留取標本進行相應檢測。
  觀

4、察小鼠的毛色、行為、精神狀態(tài)等情況,同時每周測定小鼠體重。處死小鼠后,觀察肝臟及回腸的大體情況,并完整切除肝臟,留取末端回腸組織,稱肝臟濕重;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水平

5、;采用鱟試劑法測定血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水平;HE染色觀察肝臟及末端回腸黏膜病理變化;透射電鏡觀察回腸組織超微結構的改變;采用Real-time Q-PCR(Real-time quantitation PCR)方法檢測各組小鼠肝臟Egr-1、TNF-α及末端回腸組織中TNF-α、Occludin mRNA的表達情況;蛋白免疫印跡(Western Blot)法檢測肝臟Egr-1、TNF-α及末端回腸

6、組織中Occludin、TNF-α的蛋白表達情況。
  結果:
  1.實驗動物的一般情況
  正常對照組小鼠皮毛順滑、濃密、有光澤,精神狀態(tài)良好,活動靈活,反應靈敏,體重逐漸增加;模型組小鼠自造模第4周開始皮毛欠光滑,稍顯油膩,精神差,體重增長迅速,逐漸呈腹型肥胖,至24周,小鼠精神萎靡,喜臥懶動,反應遲緩,毛發(fā)無光澤,造模完成。給予布拉氏酵母菌灌胃干預后,TB組小鼠體重較前減輕,活動增多,情況好轉。實驗期間, TB

7、組及TD組小鼠各死亡1只,剩余5只,其余組小鼠無死傷發(fā)生。
  2.實驗動物體重、肝重指數(shù)的比較
  MG組較 CG組小鼠體重及肝重指數(shù)顯著增高(P<0.05);灌胃干預后,TB組較 TD組體重及肝重指數(shù)顯著降低(P<0.05),但仍明顯高于NG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實驗動物肝臟及末端回腸組織病理
  肝臟病理:CG組小鼠肝小葉結構完整,肝細胞排列整齊,大小正常,可見圍繞中央靜脈呈放射狀

8、排列的肝細胞索,細胞核大而飽滿,未見脂肪滴及炎性細胞浸潤;MG組肝細胞排列疏松、紊亂,脂肪滴呈彌漫性堆積,肝細胞呈氣球樣變,可見不同程度的炎性細胞浸潤,點狀壞死。經(jīng)灌胃后, TB組較TD組肝臟脂肪變性程度減輕,炎癥細胞浸潤減少,但與NG組相比其脂肪變及炎癥程度仍較明顯。
  回腸病理:CG組小鼠末端回腸黏膜結構完整,絨毛及腺體排列整齊,上皮細胞形態(tài)正常,呈高柱狀;MG組小鼠回腸絨毛變疏松,上皮細胞出現(xiàn)壞死和脫落,間隙增寬,可見上皮

9、層與固有層分離。灌胃干預后,TB組較TD組黏膜損傷減輕,但仍比NG組損傷嚴重。
  4.透射電鏡觀察回腸組織超微結構改變
  CG組腸黏膜上皮細胞排列緊密,表面微絨毛豐富,排列規(guī)則,緊密連接比較長,連接縫隙小;MG組腸黏膜上皮排列較規(guī)則,部分上皮細胞表面微絨毛倒伏、稀疏,緊密連接結構破壞。布拉氏酵母菌灌胃后,TB組較TD組上皮細胞表面微絨毛逐漸豐富,緊密連接結構恢復,連接縫隙減小,但仍比NG組損傷嚴重。
  5.血清生

10、化指標比較
  MG組較CG組血清ALT、AST、TC及TG顯著升高(P<0.05);灌胃干預后,與TD組相比,TB組血清ALT、AST、TC及TG顯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NG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血清LPS水平比較
  MG組較CG組血清LPS顯著升高(P<0.05);灌胃干預后,TB組血清LPS較TD組降低(P<0.05),但仍高于NG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1、>  7.Egr-1、TNF-α在動物肝臟組織的表達情況
  應用PCR及Western Blot技術從基因及蛋白水平檢測肝組織中Egr-1、TNF-α表達,結果均顯示,MG組Egr-1、TNF-α表達明顯高于CG組(P<0.05);灌胃干預后,TB組表達量較TD組顯著降低(P<0.05),但仍明顯高于NG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Occludin、TNF-α在動物末端回腸的表達情況
  PCR及

12、Western Blot結果均顯示:MG組回腸組織Occludin蛋白較CG組表達降低(P<0.05);灌胃干預后,TB較TD組表達增加(P<0.05),但仍低于NG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G組回腸組織中TNF-α較CG組表達增加(P<0.05);灌胃干預后,TB較TD組表達降低(P<0.05),但仍高于NG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1.西方飲食可誘導NAFLD,NAFLD存在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