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實驗目的
瘧疾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每年造成300多萬人感染,并導致60多萬人死亡。腦型瘧疾(CM)是惡性瘧原蟲感染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且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導致人類CM發(fā)生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PRBCs)粘附至腦血管內皮細胞引起腦微血管機械性梗阻被認為是導致CM的病理機制。此外,以高水平炎性細胞因子為特點的過度炎癥反應也被認為有助于CM的發(fā)生。炎性細胞因子上調腦血管內皮細胞黏附分子如ICAM-
2、I和VCAM-1的表達,進一步增強細胞粘附和PRBCs在大腦的沉積。更好地了解CM的發(fā)生機制和明確CM有效的輔助治療策略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伯氏瘧原蟲(PlasmodiumbergheiANKA,P.bANKA)感染的鼠瘧模型疾病過程與P.f瘧疾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有許多共同之處,是研究人類瘧疾疾病的最佳模型。研究表明,CM是腦血管內感染紅細胞(parasitizedredbloodcells,pRBC)的黏附和細胞因子與效應細
3、胞介導的宿主強烈前炎癥應答的綜合效應。相關研究表明活化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參與疾病誘導,并且CD4+T細胞和CD8+T細胞均有利于腦病變發(fā)生。事實上,Th1型免疫應答在控制蟲血癥方面發(fā)揮關鍵作用的同時也促進CM發(fā)生。
維生素D(Cholecalciferol,V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暴露于紫外線或添加飲食后由皮膚合成。VD除了其經(jīng)典的調節(jié)骨和鈣磷代謝,在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也有明顯的調節(jié)功能。VD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特別是對
4、Th1型反應的抑制作用,促使我們進一步研究VD在實驗性腦型瘧疾(ECM)中的作用。在嚙齒類動物瘧疾模型中,有報道表明在伯氏瘧原蟲感染小鼠之前口服給予VD預防性治療兩周,可以降低小鼠感染率和延長生存期。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周三次腹腔注射0.5μg/kgVD,對感染PbA的野生型小鼠沒有影響。為此,我們系統(tǒng)地研究了VD對ECM模型(P.bANKA感染C57BL/6小鼠)的免疫調節(jié)效應及其相關機制,旨在為瘧疾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理論依據(jù)
5、。
實驗方法
1、收集患者血清
從緬甸東北部村莊采集56個無瘧疾感染并發(fā)癥的發(fā)熱病人(27例惡性瘧和29例間日瘧)。此外,10名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獲得書面同意后,用內壁覆有EDTA的真空采血管采集每個志愿者1ml的靜脈血。將血液以1000×g,5分鐘離心,收集血清,將其貯存在-80℃待檢測VD。根據(jù)制造商的說明,使用25(OH)D3的ELISA試劑盒(ImmundiagnostikAG,Bensheim
6、,Germany),測定每個志愿者血清中的25(OH)D3的水平。樣品重復測定,取平均值。
2、實驗動物處理、感染及原蟲血癥觀察
VD處理:C57BL/6小鼠隨機分為6組:正常小鼠未感染(uninfected),兩個PbA感染對照組(PbA),PbA感染前補充VD組(VD+PbA),PbA感染后補充VD組(PbA+VD),和正常小鼠未感染,但給予VD治療作對照。VD+PbA組小鼠在PbA感染之前連續(xù)4天,每日灌胃給予
7、VD(50μg/kg),而PbA+VD組小鼠在PbA感染48h之后開始連續(xù)4天,每日灌胃給予VD(10μg/kg、50μg/kg、250μg/kg)。兩對照組在VD+PbA和PbA+VD給藥的相同時間點給予相同體積的大豆油作為對照。在感染的第5天,收集血清,并使用25(OH)D3的ELISA試劑盒檢測25(OH)D3的含量。
小鼠感染:經(jīng)腹腔感染1×106P.bANKA寄生的紅細胞(pRBC),感染不同時間的小鼠經(jīng)尾靜脈采血,
8、制備薄血膜,Giemsa染色,鏡檢計數(shù)紅細胞感染率。
3、小鼠血腦屏障通透性檢測
(1)于小鼠感染后第5天將各組小鼠靜脈注射200μl2%伊文思藍染料(2%Evansbluedye,EB,sigma公司)。
(2)1h后,心臟灌注生理鹽水至流出清亮液體為準,然后取腦,拍照。
(3)將各組小鼠的腦放入離心管中,管內加入1ml甲酰胺(sigma公司),37℃孵育48h。
(4)將各管取出,3
9、000rpm離心15min,取上清液200μl,放于96孔板中。
(5)630nm檢測OD值。
4、HE染色和免疫組化
PbA感染后第5天開始出現(xiàn)神經(jīng)癥狀,對每個實驗組的五只小鼠進行組織學檢查。用×400顯微鏡觀察ICAM-1,VCAM-1-,和CD36陽性血管,計數(shù)每只小鼠20個視野陽性血管的數(shù)量。小鼠大腦被固定在4%多聚甲醛中,然后石蠟包埋和切片,免疫組化(IHC)方法如下:
(1)石蠟切片,
10、常規(guī)脫蠟脫水。
(2)3%H2O2(無色液體)室溫孵育10分鐘,以滅活內源性過氧化物酶活性。
(3)蒸餾水沖洗,PBS浸泡5分鐘。
(4)抗原修復:枸櫞酸鈉緩沖液高壓修復方法。自然冷卻,再用PBS3分鐘×3次。
(5)血清封閉:37℃孵育30分鐘,盡可能與二抗來源一致。傾去,勿洗。
(6)滴加適當比例稀釋的一抗,4℃過夜(最好復溫)。PBS沖洗,3分鐘×5次。
(7)滴加生物素
11、標記的二抗,室溫或37℃孵育1小時。
(8)PBS沖洗,3分鐘×5次。
(9)滴加SP(鏈霉親和素-過氧化物酶),室溫或37℃孵育30分鐘。
(10)PBS沖洗,3分鐘×5次。
(11)顯色劑顯色(DAB等)。
(12)自來水充分沖洗終止顯色。
(13)可進行復染,脫水,透明。
(14)封片劑封片。
5、Real-timeRT-PCR
腦組織Tot
12、alRNA的提取及反轉錄:用Trizol按照說明書提取腦組織RNA,然后使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濃度。用PrimeScriptTMRT試劑盒(Takara公司)去除基因組DNA,將RNA反轉錄成cDNA。反轉錄體系為10μl,含有PrimeScriptTM緩沖液,PrimeScriptTMRT酶混合物,oligodT引物(50μM)和隨機引物兩種(100μM)及500ng總RNA。Real-time反應:用得到的cDNA作為模板和特定引物進行
13、PCR反應。使用SYBR(R)PremixExTaqTM試劑盒在ABI7500(ABI,USA)機器上進行定量PCR(Takara公司)。反應條件如下:95℃預變性30秒,40個PCR循環(huán)(95℃5秒和60℃30秒)。采用2-△△CT法量化VD處理組與對照組的相對基因表達。
6、脾細胞培養(yǎng)
無菌取出感后第0、3、5天小鼠脾臟,用10%FCS-RPMI1640培養(yǎng)液制成細胞懸液,1500rpm離心10min,用0.17
14、MNH4Cl裂解紅細胞,RPMI1640洗滌兩次。以含10%FCS-RPMI1640調整脾細胞終濃度為1×107/ml,于24孔培養(yǎng)板中加入細胞懸液,500μl/孔,每組設2個復孔。于37℃培養(yǎng)48h。350g室溫離心10min,收集上清,-80℃保存,待IFN-γ、TNF和IL-10檢測。
7、ELISA檢測
用ELISA試劑盒分別檢測血清和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IFN-γ、TNF-α及IL-10的分泌水平。酶標儀測定4
15、50nm處OD值。實驗操作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結果以試劑盒提供的標準品繪制標準曲線,應用SoftMaxPro4.3.1Ls軟件分析,計算細胞因子含量(pg/ml)。
8、流式細胞術
脾臟流式細胞術:
無菌取出感染前(第0天)和感染后第3、5天小鼠脾臟,常規(guī)方法制備脾細胞懸液,用0.17mol/LNH4C1裂解紅細胞。以含10%胎牛血清(FCS)的RPMI1640調整脾細胞終濃度為1×107/ml。DCs檢
16、測:每份樣品用抗CD11c-FITC單抗、抗CD11b-PE單抗、抗CD45R/B220-PerCP單抗和抗MHCⅡ-APC單抗進行四色分析,另設陰性對照管,在預先加入FcγⅢ/Ⅱ封閉抗體的流式細胞儀專用染色管中加入脾細胞懸液0.1ml,再加入抗CD11c-FITC單抗、抗CD11b-PE單抗和抗CD45R/B220-PerCP單抗進行表面染色,離心去上清后,用0.5mlPBS重懸浮細胞,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TLR9檢測:每份樣品應用F
17、ITC標記的抗小鼠CD11c單抗和Biotin標記的抗小鼠TLR9單抗進行雙色分析,另設單標CD11c單抗和TLR9單抗對照管。每管預先加入FcγⅢ/Ⅱ封閉抗體2μl。然后用抗CD11c-FITC單抗進行表面染色,4℃30min。每管加入2ml含2%FCS的PBS,1500rpm離心5min,棄上清,洗滌兩次。然后加入固定透膜夜250μl,4℃孵育1h。再加2ml1×wash固定透膜洗液,1500rpm離心5min洗滌1次,棄上清。加入
18、抗-TLR9-BiotinmAb進行胞內標記,4℃孵育30min。每管加入2ml含2%FCS的PBS,1500rpm離心5min,棄上清,洗滌兩次。加入抗-Streptavidin-PE進行胞內標記,4℃孵育30min。洗滌兩次,每管加入200μl2%多聚甲醛固定液重懸,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TLR4檢測:每份樣品用抗CD11c-FITC單抗和抗TLR4-PE單抗雙色分析,另設陰性對照管。在預先加入FcγⅢ/Ⅱ封閉抗體的流式細胞儀專用染色
19、管中加入脾細胞懸液0.1ml,離心去上清后,用0.5ml細胞染色緩沖液重懸浮細胞,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Th1檢測:每份樣品預先加入FcγⅢ/Ⅱ封閉抗體的流式細胞儀專用染色管中加入脾細胞懸液0.1ml,刺激5h后,再加入抗-CD4-FITC單克隆抗體,固定透膜后加入抗T-bet-PerCP和IFN-γ-PE單克隆抗體,染色30分鐘。離心去上清后,用0.5ml細胞染色緩沖液重懸浮細胞,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Tregs檢測:每份樣品用抗CD4-
20、FITC和抗CD25-PE單抗進行表面染色,固定透膜后,用抗Foxp3-APC單抗進行胞內染色,用含1%FCS的PBS洗滌兩次并懸浮于0.5mlPBS中,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
腦組織流式細胞術:
將小鼠處死,取出腦,用150目篩網(wǎng)研磨腦。然后加入到5ml含有100U/mlⅣ型膠原酶的RPMI1640中,42℃水浴45分鐘。300g離心10min,收集細胞沉淀,用30%Percoll重懸沉淀,然后加入到70%Perco
21、ll上層(用PBS配制),515g室溫離心30min。收集中間層,加入10mlPBS300g離心10min,然后標記相應的抗體:FITC-CD4、PerCP-CD8和APC-CD3。4℃染色30min,PBS洗滌細胞兩次,上機檢測,F(xiàn)lowjo軟件分析。
9、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標本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分析組內和組間均值差異,采用Kaplan-Meyer方法進行生存期分析。P<0
22、.05為顯著差異。
實驗結果
1、VD處理顯著升高P.bANKA感染C57BL/6小鼠血清中25(OH)D3水平
在感染后的第5天,正常對照組小鼠和PbA感染的小鼠VD水平相同。與未處理PbA感染組比較,兩個VD治療組25(OH)D3水平均顯著增高。我們還比較了健康人和瘧疾感染者血清中25(OH)D3水平。個體之間VD水平差別很大。健康人與急性惡性瘧和間日瘧患者25(OH)D3的均值(Kruskal-Wal
23、lisx2=3.13;P=0.2086)和平均對數(shù)轉換值(F=0.336;P=0.7160)沒有顯著差異。瘧疾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與健康對照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2、VD處理顯著防止P.bANKA感染C57BL/6小鼠CM的發(fā)生
對照組小鼠在感染后第5-6天開始出現(xiàn)明顯的腦瘧癥狀(如抽搐,皮毛豎起,顫抖,肢體癱瘓,痙攣,昏迷等神經(jīng)學癥狀),第6-7天小鼠開始死亡,在第11天全部老鼠死亡。對照組死亡的小鼠原蟲
24、血癥水平相對較低(<12%)。給予大豆油的PbA感染組小鼠和未經(jīng)處理的感染對照組有相同的癥狀(病理學,生存期,或原蟲血癥)。PbA感染前或后給予VD(50μg/kg)治療均減少早期死亡率而且所有VD治療的小鼠存活時間超過感染后11天。相反,VD(50μg/kg)治療組小鼠在感染3周后因貧血和原蟲血癥死亡。出入意料的是,感染后補充VD有一個優(yōu)勢,PbA+VD組小鼠存活時間長于VD+PbA組。此外,PbA+VD組小鼠原蟲血癥水平低于VD+P
25、bA組。因此,我們對PbA+VD組的病理和免疫學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3、VD處理顯著改善實驗性腦瘧的病理改變
在小鼠感染后第5天,當小鼠出現(xiàn)腦瘧癥狀時取腦。與正常小鼠相比,組織學檢查顯示,PbA+VD組顯微鏡下每個視野白細胞沉積的血管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免疫組化發(fā)現(xiàn),PbA+VD組微血管內皮細胞表達的VCAM-1,ICAM-1和CD36明顯少于對照組。同時,PbA組血腦屏障的完整性破壞明顯,有較高水平的EB外滲。相比之
26、下,VD治療明顯減少腦組織的EB滲出。
4、VD處理顯著減少T細胞向腦組織遷移
在小鼠感染后第5天,分離腦單核細胞并檢測CD8+和CD4+T細胞的量。與未感染的正常小鼠相比,PbA感染CD8+和CD4+T細胞的量顯著增多。與此相反,PbA感染后VD治療組小鼠腦T細胞群的數(shù)量與未感染正常小鼠比較沒有顯著差異。為此,我們還對VD治療組和對照組腦組織CXCL9和CXCL10的mRNA表達進行比較。在感染后第5天,VD治療顯
27、著降低腦組織中趨化因子的表達。
5、VD抑制Th1細胞免疫應答
PbA感染小鼠第5天血清中IFN-γ和TNF水平顯著增加,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的這些細胞因子也顯著增加。而VD治療組血清和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的這兩種細胞因子水平明顯降低。此外,與對照組比較,VD治療組小鼠在感染后第5天腦組織中IFN-γ和TNF的mRNA表達顯著降低。同時,與感染前相比,對照組Th1型細胞(CD4+T-bet+IFN-γ+細胞)的數(shù)量在感染后第
28、3、5天顯著升高。然而,在感染后第5天,VD治療組小鼠脾細胞中Th1型細胞所占比例明顯降低。
6、VD處理提高Tregs數(shù)量并增加IL-10分泌
在小鼠感染后第3天,與對照組比較,PbA+VD組Tregs的數(shù)量顯著升高。此外,與對照組相比,PbA+VD組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IL-10的分泌水平升高。同時,感染后第5天PbA+VD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也顯著增加。
7、VD下調DCs數(shù)量
在小鼠感染
29、后第5天,對照組髓樣DCs(mDCs)和漿樣DCs(pDC)數(shù)量明顯高于PbA+VD組。在感染后第5天,PbA+VD組DCs共刺激分子MHCⅡ表達降低。此外,感染第5天,PbA+VD組DCs表面分子TLR4和胞內TLR9的表達也降低。
結論
我們的研究表明,VD在ECM發(fā)生過程中具有抗炎癥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結果證實VD通過影響脾臟DCs數(shù)量,減少炎癥細胞因子IFN-γ,TNF以及趨化因子CXCL9,CXCL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維生素D治療大鼠結腸炎模型療效觀察及免疫調節(jié)機制的初探.pdf
- 維生素D對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pdf
- 維生素D對精子活力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pdf
- 維生素D對自發(fā)性高血壓大鼠血壓調節(jié)機制研究.pdf
- 維生素D免疫調節(jié)作用及其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關系.pdf
- 維生素D受體對小鼠急性內臟痛的調節(jié)作用機制.pdf
- 1,25二羥維生素D3對人外周血B淋巴細胞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pdf
- 維生素a對p.y17xl感染小鼠免疫效應調節(jié)作用
- 無機砷暴露對小鼠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效應及其可能機制.pdf
- 各種維生素及其作用對主要幾種維生素的功能
- 維生素D對大鼠哮喘模型氣道炎癥的影響及其機制的研究.pdf
- 維生素D對慢性乙肝患者免疫功能胡影響.pdf
- 維生素D缺乏對脊柱結核相關免疫指標的影響研究.pdf
- 維生素d與疾病
- 維生素D3及維生素D3聯(lián)合地塞米松對哮喘大鼠治療作用的研究.pdf
- 維生素D及其受體對RIP1的調控作用研究.pdf
- 維生素d檢測概要
- 維生素D水平與糖代謝調節(jié)狀態(tài)關系的研究.pdf
- 活性維生素D3對腎間質纖維化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pdf
- 維生素A、D對肉雞生長、免疫、鈣磷代謝的影響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