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從以下幾部分進行了論述。
第一部分正常非缺血內膜建立小鼠子宮內膜異位癥模型
目的:改良“同種異體腹腔注射正常非缺血子宮內膜”建立小鼠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 EM)模型,研究影響建模的因素,探討內膜數(shù)量及注射頻次對內膜腹腔種植的影響。
方法:以8-10周齡的雌性C57BL/6近交系小鼠為模型鼠,對―同種異體腹腔注射內膜法‖進行如下改良:取供體鼠正常子宮內膜均勻切成1×1mm大小,將組
2、織塊裝入20號針頭后進行腹腔注射。研究內容:(1)內膜數(shù)量對內膜腹腔種植影響:根據(jù)腹腔注射內膜數(shù)量,建模鼠隨機分為6組(n=10):1片組,2片組,4片組,8片組,16片組,32片組。(2)根據(jù)內膜注射次數(shù)對內膜種植影響:以1片內膜作為單次注射量,注射間期為5天,根據(jù)注射次數(shù)分為5組(n=10):1次組,2次組,3次組,4次組,5次組。建模后第7天觀察病灶,取病灶作HE染色組織學檢查。根據(jù)肉眼見典型病灶結合組織學檢查內膜腺體為存活病灶。
3、以成模率及內膜存活率作為評價內膜存活情況指標。成模率=建模成功鼠(只)/各組總建模鼠;內膜存活率=存活內膜總數(shù)(片)/腹腔注射內膜總數(shù)(片)。
結果:改良后“腹腔注射內膜法”建立EM模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改良后內膜殘留減少,異位病灶大小均勻,病灶分散,便于觀察,成模率、內膜存活率穩(wěn)定。
(1)內膜數(shù)量對內膜腹腔種植影響:成模率隨著注射內膜量增加而逐漸增加,從1片組20%(2/10)增加到8片組60%(6/10),當內膜數(shù)
4、量到達16片以上時成模率達到100%(10/10);Pearson相關分析內膜數(shù)量與成模率成正相關(R=0.982),呈二次函數(shù)曲線:Y=1.095+0.863x-0.18x2(R2=0.944,F=33.45,p=0.003);內膜種植數(shù)量與內膜存活率相關(R=0.947),曲線擬合成二次函數(shù)曲線:Y=-1.167+3.72x-0.61x2(R2=0.972,F=69.127,p=0.001)??ǚ綑z驗8片組內膜存活率顯著高于其它各組
5、(p<0.05)。
(2)內膜注射次數(shù)對內膜腹腔種植的影響:隨著內膜注射次數(shù)增加,成模率逐漸增加,由1次組20%(2/10)增至5次組100%(10/10),Pearson相關分析內膜注射次數(shù)與成模率正相關(R=0.981),回歸分析成二次函數(shù)曲線:Y=1.095+0.863x-0.18x2(R2=0.944,F=33.45,p=0.003);內膜存活率與注射次數(shù)正相關(R=0.981),曲線擬合成冪函數(shù)曲線:Y=1.99X0
6、.949(R2=0.962,F=88.357,p=0.011)。
結論:改良后“同種異體腹腔注射非缺血內膜”建立EM模型,病灶分散、病灶大小、數(shù)量、成模率、內膜存活率變異小,模型穩(wěn)定,重復性好。內膜數(shù)量及內膜注射頻次是影響建模的重要因素。大量內膜(大于16片)單次注射以及少量正常內膜(1片)多次注射成模率高達100%,表明正常非缺血內膜易于在腹膜種植存活。8片單次腹腔注射成模率“60%”,內膜存活率“40%”,病灶數(shù)3-5個,
7、適于進行各種干預試驗,是理想的EM建模方案。
第二部分缺血內膜腹腔種植探討
目的:月經(jīng)期螺旋動脈強烈收縮導致子宮內膜嚴重缺血達4-48h,少許缺血內膜隨經(jīng)血逆流入盆腹腔,逆流內膜的轉歸決定了是否發(fā)生內異癥。但由于倫理學原因,逆流內膜進入腹腔后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及轉歸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以雌性C57BL/6小鼠為試驗載體,觀察不同程度缺血子宮內膜進入腹腔后的動態(tài)變化及最終轉歸。
方法:結扎供體鼠子宮弓形血管宮體端
8、及卵巢端的方法阻斷子宮血流,組織微氧測定儀精確測定子宮組織氧濃度已保證血管結扎可靠性。根據(jù)缺血時間(Hour)供體鼠隨機分為6組:0h組、0.5h組、1h組、2h組、4h組、8h組。根據(jù)“改良腹腔注射內膜法”,采用8片單次注射方案進行建模。對應于供體鼠,180只建模鼠分為6組(n=30):0h組、0.5h組、1h組、2h組、4h組、8h組。建模后24h每組處死10只,觀察內膜早期變化,留取標本。建模后第7天處死剩余小鼠,觀察、測量異位病
9、灶,計算各組成模率及內膜存活率。留取建模前供體鼠內膜、建模后24h內膜及異位病灶行HE染色組織學觀察,TUNEL染色測定細胞凋亡。
結果:建模前內膜細胞凋亡指數(shù)(AI)與缺血時間正相關(R=0.865,p=0.0029;建模后缺血時間與AI呈正相關(R=0.904,p=0.0048);建模后24h各組AI均較建模前升高(p<0.05)。Spearman相關分析成模率與缺血時間呈負相關(R=-0.757,p=0.041);內膜存
10、活率與缺血時間呈負相關(R=-0.986,p=0.004)。
結論:內膜損傷程度與缺血時間正相關,嚴重缺血導致細胞壞死或凋亡。缺血內膜進入腹腔后24h,內膜損傷進一步加重,細胞凋亡明顯增加。缺血降低內膜在腹腔種植存活,嚴重缺血(>4h)內膜進入腹腔后,細胞因壞死或凋亡而清除,不能在腹膜種植形成異位病灶。
第三部分缺血預處理(IPC)在缺血內膜腹腔種植中作用及機制
目的:組織器官經(jīng)過非致死性缺血后,能夠增強其
11、對隨后嚴重缺血耐受性即缺血預處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前期研究證實當內膜缺血大于4h時,內膜細胞進入腹腔后因凋亡而清除,不能在腹腔種植存活,這驗證了正常婦女月經(jīng)期逆流內膜的清除機制,但EM婦女逆流內膜能抵抗缺血誘導的細胞凋亡,在腹膜種植存活。推測:內異癥婦女子宮異常收縮導致子宮內膜輕度缺血,產(chǎn)生IPC作用,保護內膜缺血性損傷,減少細胞凋亡,促進內膜腹腔種植。本研究以C57BL/6小鼠為試驗載體建立
12、小鼠子宮IPC模型,探討 IPC在缺血內膜腹腔種植中作用,IPC對內膜細胞凋亡調節(jié)作用以及IPC是否通過Akt信號通路調節(jié)細胞凋亡。
方法:共分三部分內容:(1)小鼠子宮IPC模型建立: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可誘導子宮收縮,導致子宮不同程度缺血。采用肌肉注射欣母沛 im qd×3d的方法建立小鼠子宮IPC模型。根據(jù)欣母沛劑量,供體鼠分為5組:A組為0.125 mg/kg體重, B組為0.25 mg/kg體重,C組為0.5
13、mg/kg體重,D組為1.0mg/kg體重。對照組E組肌注0.1ml注射用水。組織微氧儀動態(tài)測定子宮組織氧濃度變化,測定各組子宮最低氧濃度,缺氧(氧濃度<100μ mol/l)持續(xù)時間。建模鼠對應分為A、B、C、D、E共5組,每組20只。建模后第7天觀察病灶情況,計算各組成模率及內膜存活率。
(2)IPC在缺血內膜腹腔種植中作用:根據(jù)上述試驗,供體鼠以欣母沛0.5mg/kg體重,im,qd×3d作為IPC方案。第4天結扎子宮血
14、管建立子宮內膜缺血模型(Ischemia,ISCH)。供體鼠根據(jù)IPC及缺血時間分為6組(n=30只):IPC組,ISCH2h(缺血2h), ISCH4h組(缺血4h),IPC+ISCH2h組,IPC+ISCH4h組,CON組(對照組)。采用改良腹腔內膜注射法建立EM模型。受體鼠對應分為IPC組,ISCH2h組,ISCH4h組, IPC+ISCH2h組,IPC+ISCH4h組,CON組。取建模前及建模后24h內膜,行組織切片TUNEL染
15、色檢測細胞凋亡變化。建模后第7天觀察病灶,計算各組建模率及內膜存活率。
(3)IPC保護作用的分子機制本部分選擇欣母沛0.5mg/kg體重,im,qd×3d作為IPC方案,結扎子宮血管2h作為子宮內膜ISCH模型。Akt特異性阻斷劑LY294002(LY)進行阻斷試驗,于注射欣母沛前15min,靜脈注射LY294002,劑量為10μmol/kg。根據(jù)IPC、ISCH及LY,32只鼠隨機分為4組(n=8只):CON組、ISCH組
16、、IPC+ISCH組、LY+IPC+ISCH組。子宮缺血2h取內膜組織行TUNEL染色測細胞凋亡指數(shù),WEST檢測磷酸化Akt(p-Akt)及其下游底物磷酸化水平(p-Bad、p-GSK-3β、p-mTOR、p-4EBP1、p-S6),以及活化caspase-3。
結果:(1)小鼠子宮IPC模型建立:Pearson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最低氧濃度與欣母沛劑量呈負相關(p=0.049,R=-0.88),缺氧持續(xù)時間與欣母沛劑量完全相關(p
17、=0.000,R=1.0)??ǚ綑z驗C組成模率及內膜存活率高于A、B、D組及對照組(P<0.05)。
(2)IPC在缺血內膜腹腔種植中作用:結果顯示IPC+ISCH2h組成模率及內膜存活率高于ISCH2h組(p=0.028,p=0.000);IPC+ISCH4h組成模率及內膜存活率高于ISCH4h組(p=0.035,p=0.024)。IPC+ISCH2h組AI低于ISCH2h組(p<0.05),IPC+ISCH4h組AI低于I
18、SCH4h組(p<0.05)。
(3)IPC保護作用的分子機制結果顯示IPC+ISCH組AI低于ISCH組及IPC+ISCH+LY組(p<0.05),ISCH組與IPC+ISCH+LY組AI無差別(p>0.05)。IPC+ISCH組p-Akt、p-Bad、p-GSK-3β、p-mTOR、p-4EBP1、p-S6高于CON組及ISCH組(p<0.05);ISCH組p-Akt、p-GSK-3β、p-mTOR、p-4EBP1、p-S
19、6與LY+IPC+ISCH組相比無差別(p>0.05);IPC+ISCH組活化Caspase-3水平低于ISCH組及LY+IPC+ISCH(p>0.05),LY+IPC+ISCH組與ISCH組無差別(p>0.05)。
結論:欣母沛能有效誘導子宮收縮而缺血建立小鼠子宮IPC模型;IPC促進正常非缺血內膜腹腔種植;IPC減少缺血內膜細胞凋亡,促進缺血內膜腹腔種植存活;IPC通過激活Akt信號通路,磷酸化其下游底物Bad、GSK-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對子宮內膜容受性影響及機制的研究.pdf
- AnnexinⅠ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pdf
- Plastin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位內膜及異位病灶中的表達及意義.pdf
- 子宮內膜異位癥血管形成調控分子的研究.pdf
- 水通道蛋白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表達及子宮內膜細胞遷徙中的作用.pdf
- 子宮內膜異位癥試題
- 子宮內膜異體移植建立小鼠子宮內膜異位癥模型的研究.pdf
- RANTES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pdf
- 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中醫(yī)病案分析.pdf
- 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組織克隆性的研究.pdf
- 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臨床路徑
- 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
-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位子宮內膜組織中Chemerin的表達及意義.pdf
- 骨形態(tài)蛋白拮抗劑Gremlin1在正常子宮內膜、子宮內膜異位癥在位內膜及子宮內膜癌的表達.pdf
- HIF-1α介導子宮內膜腺上皮細胞EMT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pdf
- MMPs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作用的初步研究.pdf
- PDCD4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作用及其機制研究.pdf
- L-Plastin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位內膜及異位病灶中的表達及意義.pdf
- Ⅱ型GnRH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離體培養(yǎng)的子宮內膜間質細胞中的作用.pdf
- OPN-MMP9在子宮內膜異位癥大鼠子宮內膜中的表達和意義.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