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葉癲癇的病理形態(tài)及腦電圖改變與外科手術.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應用顳葉癲癇(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病人額葉、顳葉癲癇灶病理形態(tài)及腦電圖的改變探討顳葉癲癇的形成機制,及其與癲癇外科手術病人的選擇、術前定位、術中手術范圍、術后療效的關系。方法:搜集從2009年3月到2009年9月三六三醫(y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20例顳葉癲癇手術病例影像學、腦電圖及病理資料。20例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9-60歲,平均年齡18.55歲。癲癇發(fā)作年限2-20年,平均7.05年。癲癇初

2、次發(fā)作時年齡1-51歲,平均10.5歲。手術前定側,癲癇灶位于左側4人,右側16人。術前24小時腦電監(jiān)測時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1-12次,平均3.55次。其中有4例病人術前行皮層電極埋藏手術,并有2例埋藏后行貝美格誘發(fā)試驗。每例病人均留取術前1.5TMRI、24HVEEG以及術中皮層電極監(jiān)測等結果。樣本組均應用單側額、顳大骨瓣入路,術中貫徹神經外科微創(chuàng)理念,注意重要神經,血管及功能區(qū)的保護。分別取額葉、顳葉棘波灶最明顯部位的大腦皮層分送普通病理

3、檢查和電鏡檢查,并留取海馬組織行常規(guī)病檢。取5例內減壓病人的額葉、顳葉正常腦組織作為對照,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齡17-46歲,平均年齡33.2歲。通過光鏡和電鏡分析癲癇灶的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毛細血管的變化,與正常腦組織對照。所有病例均采用門診復查的方式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結果:癲癇發(fā)作完全消失15例(75%),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顯著減少或減輕5例(25%),無明顯改善0例。普通病檢:額葉、顳葉和海馬組織神經元數(shù)量減少(19例

4、),部分變性和固縮性壞死。變性的神經元腫脹變形,體積增大,胞核偏位。壞死的神經元胞漿濃縮、深染,核碎裂甚至消失。部分血管輕度擴張,灶性出血(16例)。所有病例膠質細胞增生。電鏡結果:樣本組神經元病變主要為變性固縮,表現(xiàn)為細胞體積縮小,固縮深染;核皺縮深染,核內染色質濃集;線粒體腫脹,嵴斷裂甚至消失;粗面內質網擴張,嚴重者將胞漿分隔成網條狀;核糖體解聚;胞漿中可見數(shù)量不等的脂滴及脂褐素顆粒。突觸數(shù)量及結構的改變,以增多為主,伴不同程度水腫

5、;突觸間隙增寬。星形膠質細胞病變以水腫為主,并有不同程度增生。水腫細胞胞漿空化;突起水腫,形成大量空泡包裹在變性神經元周圍。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腫脹,突入管腔;基膜外星形膠質細胞足板水腫,呈空泡狀,嚴重者壓迫毛細血管,管腔縮窄。對照組10例(5個病人)標本額葉、顳葉神經元正常,1例膠質細胞輕度增生,4例部分毛細血管輕度擴張。結論:1、以上結果很好的解釋了顳葉癲癇的形成機制,并表明了其與術前、術中腦電圖的形成關系,指導手術病人的選擇、術前定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