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源腸外致病性大腸桿菌比較基因組學和亞單位疫苗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E.coli)是研究得最為廣泛的模式菌,按照致病性特點,可以分為共生型E.coli、腸內致病性E.coli(IntraintestinalpathogenicE.coii,InPEC)和腸外致病性E.coli(ExtraintestinalpathogenicE.coli,ExPEC)。ExPEC有一些特異的毒力特點能使其定殖并侵襲宿主腸外組織,引發(fā)一系列感染,如尿道感染、腦膜炎、敗血癥、呼吸道

2、感染、肺炎、心內膜炎和骨髓炎等。
  近幾年來,豬群疫病的多發(fā)和易發(fā),成為阻礙我國養(yǎng)豬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本實驗室2004年以來從全國發(fā)病豬場內患病豬腸外組織中分離了1000多株E.coli,經過進一步流行病學分析,結果顯示,豬源ExPEC已嚴重威脅到我國養(yǎng)豬業(yè)的發(fā)展。但是目前國內外針對ExPEC類菌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源和禽源ExPEC,對于豬源ExPEC感染不夠重視,對該類致病菌的研究報道非常少。并且目前也沒有豬源ExPEC完整

3、的全基因組序列問世。此外,E.coli的血清型眾多,且分離出的豬源ExPEC菌株常伴有高耐藥性,給豬源ExPEC感染的防控帶來了挑戰(zhàn)。因此,本實驗室利用第二代測序技術首次得到了豬源ExPEC強弱毒株的完整全基因組序列,分析了其毒力因子,研究其生物學特性并闡述其強致病性的原因。此外,選擇了兩個保守的外膜蛋白OmpC和OmpF,作為豬源ExPEC感染的候選亞單位疫苗進行研究分析。具體研究內容包括:
  1.豬源ExPEC強毒株PCN0

4、33和弱毒株PCN061全基因組測序及分析
  從本實驗室臨床分離的豬源ExPEC菌株中,以小鼠為模型,篩選出強毒株PCN033和弱毒株PCN061,采用第二代測序技術454測序,在國際上首次得到豬源ExPEC全基因組序列。完成測序的PCN033基因組由一個長度為4,987,958bp的染色體和三個長度分別為3,319bp,4,086bp和161,511bp的質粒組成;PCN061基因組由一個長度為4,603,777bp的染色體和

5、六個長度分別為2,014bp,5,754bp,6,222bp,34,692bp,103,644bp和145,722bp的質粒組成。我們對PCN033和PCN061基因組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基因注釋,系統(tǒng)的對基因功能進行分類和比較,預測假基因,分析基因組基本元件,包括基因組島、前噬菌體區(qū)域和插入序列等。將PCN033、PCN061和共生型E.coliHS基因組所編碼的蛋白質序列進行BLASTP比對,其中強毒株PCN033特異的編碼序列有105

6、6個。依據所選取的56株埃希氏菌中所擁有的325個核心基因,構建進化樹,結果顯示PCN033和PCN061菌株在大腸桿菌中的進化位置分別跟InPECUMN042和共生型HS菌株最近。
  2.強弱毒株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
  通過比較PCN033和PCN061的基因序列,發(fā)現PCN033特異的序列主要是水平轉移DNAs,其中前噬菌體區(qū)域約占50%。在這些特異性的序列中,還包括許多編碼毒力因子的相關基因,如黏附素、脂多糖、莢膜多

7、糖、鐵離子攝取與轉運系統(tǒng)、分泌系統(tǒng)以及與代謝有關的基因。此外,PCN033菌株含有一個潛在的毒力質粒PCN033p3,該質粒含有許多典型的ExPEC毒力因子。我們將兩株菌株在以上幾個方面的差異進行了具體的分析,歸納總結了這兩株菌毒力差異的基因型基礎。
  3.強弱毒株生物學特性的比較分析
  我們以BALB/c小鼠為模型,測定了強弱毒株的LD50分別為3.4×105和2.3×107CFUg-1,并且強毒株PCN033在小鼠血

8、液中的繁殖能力顯著強于弱毒株PCN061。此外,感染PCN033菌株的小鼠腦組織的病理切片顯示出明顯的腦膜炎病變。依據上述分析的基因型差異結果,我們鑒證了相應的生物表型差異,包括鞭毛、運動性、生物被膜以及代謝能力。結果顯示,強毒株相比于弱毒株,能夠形成周身鞭毛,具有較強的運動性,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較弱,能夠代謝較多的糖類,如蔗糖和棉籽糖。強弱毒株生物學特性的比較分析,從生物表型方面解釋了其毒力差異的原因。
  4.ExPEC外膜蛋

9、白OmpC和OmpF免疫原性的研究
  本實驗室挑選了豬源ExPEC中兩個保守的外膜蛋白OmpC和OmpF,進行克隆和原核表達來分析其免疫原性。純化的重組蛋白OmpC和OmpF在腹腔免疫小鼠后,產生了較強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G,IgG)抗體反應,包括IgG1和IgG2a亞類,其中誘導的IgG1水平較高。免疫了OmpC和OmpF的小鼠,在感染了2.5×107CFU(5×LD50)強毒株ExPECPCN033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