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雞傳染性貧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雞傳染性貧血病毒(chicken anemiavirus,CAV)引起的一種危害雛雞的免疫抑制性疾病。1日齡雛雞最易感,雛雞感染的死亡率為10-20%。此外,該病的感染能致使雞群免疫抑制,降低疫苗的使用效率,繼發(fā)其它疾病,雞只生產性能下降,造成更為嚴重的間接損失。
由于該病在雞群中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使得該病在大部分雞群長時間地普遍存在。血清調查
2、顯示幾乎所有雞群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該病的感染,增大了對該病的防制難度。因而從病原學的角度對該病進行檢測是很有必要的。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反應技術自被發(fā)明以來,由于其反應條件簡易,反應結果可視,受到廣泛的關注,并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行業(yè)的檢測。
本試驗嘗試建立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的LAMP檢測方法,并期望開發(fā)出可應用于臨床的檢測試劑。通過對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基因組的比對,并結合病毒基因組的特點,選取保守的VP2基因作為雞傳染性貧血病毒LAM
3、P引物的設計區(qū)域。利用在線軟件進行LAMP引物的設計,從大量引物中進行篩選,利用實時濁度儀對篩選引物進行驗證淘汰,挑選出較好的幾套引物。進一步評估其特異性與靈敏度。直至選出最佳引物組。
實驗結果表明該引物不與其它常見的病毒性禽傳染病發(fā)生非特異反應;反應1h與普通PCR反應30個循環(huán)相當或更為靈敏。初次對22份臨床樣本的檢測符合率為100%。以最佳引物組配制質量可控的兩批制品。
第一批制品對人工感染的動物試驗樣
4、品檢測符合率為85.1%;第一批制品對臨床樣本的檢測符合率為83.6%。第一批制品對24株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的敏感性檢測率為100%,并且具有良好的批內批間重復性。第一批制品保存超過一年后的檢測靈敏度仍可達到103拷貝的質粒標準品。
第二批制品對人工感染的動物試驗樣品檢測符合率為93.5%;第二批制品對臨床樣本的檢測符合率為83.7%。進一步的試驗仍在繼續(xù)進行中。本試驗成功建立了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的LAMP檢測方法,該方法特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雞傳染性貧血檢測方法的建立及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海安株致病性研究.pdf
- 雞傳染性貧血病毒重組抗原間接ELISA診斷試劑盒的研制.pdf
- 禽用病毒性活疫苗中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檢測方法的研究及其應用.pdf
- 雞傳染性貧血病的實驗室診斷與免疫機制的研究.pdf
- 不同分子生物學方法用于檢測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時的比較研究.pdf
- 雞傳染性貧血病毒Nested-PCR檢測方法的建立以及不同CIAV母源抗體水平對雞群保護率的影響.pdf
- 雞貧血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構建及LAMP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pdf
- 馬傳染性貧血病毒p26蛋白抗原表位鑒定與AC-ELISA方法的建立.pdf
- 馬病毒抑制蛋白Viperin抑制馬傳染性貧血病毒復制的機制.pdf
- 雞傳染性貧血及四種免疫抑制病PCR診斷方法的建立與應用.pdf
- 馬傳染性貧血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的優(yōu)化和改造.pdf
- 馬傳染性貧血病毒Gag蛋白類泛素化修飾的研究.pdf
- 雞傳染性貧血PCR診斷方法的建立及其廣西流行病學研究.pdf
- 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馬傳染性貧血病毒核衣殼蛋白的聚合.pdf
- 表達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凋亡素的重組新城疫病毒的構建及其抗腫瘤特性研究.pdf
- 重組牛干擾素抗馬傳染性貧血病毒效果的研究.pdf
- 馬傳染性貧血病病毒的基因變異與生物學特性研究.pdf
- 馬傳染性貧血病毒核殼蛋白的表達純化和性質研究.pdf
- 雞傳染性貧血病毒與其它免疫抑制性疾病共感染的相互作用.pdf
- 馬傳染性貧血病毒LTR嵌合克隆生物學特性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